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青岛推进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2021-02-10  来源:中散协

【字体大小: 打印

青岛市日前发布了《关于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到2023年青岛市装配式建筑占比要达到50%。据了解,目前除了外界熟知的装配式住宅和学校外,青岛市还正在试验拼装式高层工业厂房、临迁安置房、道路、公建等全新领域的应用。

 

《通知》提出,要求工务工程和主城区的旧城、旧村改造项目,以及医院、学校、幼儿园、人才住房等政府投资类建筑项目,应采用装配式建筑建造,新建民用建筑应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并逐年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到2023年达到50%。

 

《通知》明确,对装配式建筑给予建设规费减免,包括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可以免缴建筑废弃物处置费,可减半征收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对于采用装配式外墙技术产品的建筑,其预制外墙建筑面积不超过规划总建筑面积3%的部分,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此外,对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销售等环节还给予政策优惠,例如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其参建单位在市场主体信用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可提前办理预售。对于购房者而言,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装配式建筑的,当资金计划紧张时可优先排队。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支持。“也就是说,到2023年,青岛市当年新开工的民用建设项目中,将有一半是装配式建筑,这一比例走在了全国前列。”青岛市建筑节能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更大范围地推广应用,势必需要借助于激励政策的引导。

 

据了解,青岛市从2013年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进行了若干探索和试点,出台了系列鼓励政策,装配式建筑由单一试点示范项目,稳步向区域性成片建设推广。作为全省首个采取装配式建筑评价的城市,近年来青岛市装配式建筑推广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设计、生产到施工安装,青岛早已实现装配式建筑产业全链条的打通。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2023万平方米,此外全市共培育省市两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16家,总产能每年可供2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使用。另外,青岛市还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为了更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目前,青岛正不断创新举措——不仅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装配式建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还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要求列入建设用地规划条件。以限制性规定和激励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商业地产等项目中规模化推广,助力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

 

据了解,继绿天使(莱西)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三星级装配式建筑评定后,主城区又迎来首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幼儿园通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该项目为青岛市北区吴兴路幼儿园项目,建筑面积4958平方米,按照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在保证舒适性的基础上可实现建筑能源自给自足,无需借助常规暖通空调系统即可满足建筑冷热需求。

 

“吴兴路幼儿园项目整栋建筑的保温层厚度达25厘米,是传统建筑的3倍。”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使用了三玻两腔Low-E外窗,整窗传热系数达到0.78,采用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效率达到90%,冬季排风余热有效传递给新风,新风经过滤和加热后进入室内,可达到健康舒适和节能通风的效果。”通过采用上述节能做法,相比常规建筑,该项目建筑节能标准提高20%左右,将给在园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绿色环保的活动空间。

 

除了外界熟知的装配式住宅、学校和产业园外,青岛市还正在试验更多、更新的领域。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日前透露,青岛奥帆中心作零碳社区项目成功获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项目(低碳技术类)”子项目,获得赠款19.87万美元。

 

据了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是世界上最大的负责进行技术援助的多边机构,目前在中国的重点工作领域包括减少贫困、善治、能源与环境及危机预防与恢复。而青岛奥帆中心作零碳社区项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将以青岛奥帆中心作为低碳践行区域,通过合理利用海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污水源热泵、工业余热和燃气等技术,实现高效清洁供能;通过全面提升设计、建造和运维水平,实现能量消耗与产出平衡,形成社区低碳运维的解决方案与核心技术体系;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深度学习技术,实现能量消耗、能效评价、能量调度和安全保障的智慧管理;通过提高社区建筑内外环境舒适度和满意度,增强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打造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据悉,该项目完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建成区、运行中的零碳社区,为我国低碳社区规模化、标准化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