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皮肤功能混凝土”成功应用于长江大桥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2019-09-05  来源:

【字体大小: 打印


图为安徽池州长江大桥

 

本报讯 驻湖北记者阎友华 通讯员水彬报道 8月31日,从中交二航局传来喜讯,由该局承建的安徽池州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于当日正式投入运营。据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在该项目中获得成功应用,其中“皮肤功能混凝土”和钢横梁集聚锚锚固技术为国内首创。

 

池州长江大桥位于长江下游贵池河段,南北分别连接安徽池州和铜陵枞阳,是安徽“四纵八横”路网规划中“纵三”——济祁高速的控制性节点工程。通车后,枞阳到池州过江将不再绕行铜陵长江大桥,路程将由原本的一个半小时缩短为半个小时。大桥全长5.818公里,跨江主桥长1448米,为不对称混合梁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828米,在国内同类型桥梁中跨度位列第四。大桥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项目设计单位为驻鄂央企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施工单位为中交二航局四公司。

 

池州长江大桥设计揉进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将佛手、佛珠、佛光巧妙地融入到主塔的造型中。塔柱犹如合十的双手,钢横梁外包琉璃黄色钢球如佛珠,集束呈放射状的拉索寓意佛光,整体设计造型生动。中交二航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障桥梁建筑质量安全,又能实现桥梁建筑与美学、人文的完美统一,大桥建设者根据“皮肤效应”仿生学原理,经过300多次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性质和功能梯度变化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混凝土材料,并成功应用在大桥主塔施工中。同时,建设者将大桥主塔108根斜拉索锚固在6道钢横梁上,整体呈放射状伸向桥身,成功首创了分组集聚锚锚固工艺。这些新材料、新工艺,改变了大桥主塔的受力结构,提高了索塔塔柱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观赏性,使结构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优。

 

该项目总工尚龙告诉记者,大桥塔柱外层浇筑的特殊混凝土专业名称叫“梯度功能混凝土”,俗称“皮肤功能混凝土”。

 

“皮肤功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不同主要在于原材料的选择及配合比。大桥项目部将房建墙体材料钛白粉引入大桥混凝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配合比试验研究,终于攻克了塔柱皮肤功能混凝土现场浇筑、泵送、振捣等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在“皮肤功能混凝土”领域的空白。这种混凝土能够明显改善整体主塔的外观质量,不仅免除了后期涂装的成本,且以其独有的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塔柱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大大增强了主塔结构强度。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