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
丁建一 徐佩公
编者按: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物资机关离退休干部局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的有关要求,作为我国散装水泥工作者之一的丁建一、徐佩公两位同志,以对多年从事散装水泥工作的感悟和我国散装水泥绿色产业近7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为主要内容,撰写了本文,并刊登于物资机关离退休干部局指定的有关媒体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解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我国散装水泥绿色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水泥是建筑的“粮食”。目前,我国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18年全国的水泥产量达21.76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60%以上。水泥又被定义为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性产品,被国家列为“两高一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压减水泥产能、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以遏制我国水泥产能连年持续增长的态势。
散装水泥,是指不用纸袋等包装,直接通过专用器具进行出厂、运输、贮存和使用的水泥。水泥散装化(或称集装化)是水泥产品从出厂、运输、装卸、贮存到使用的全过程中均在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以先进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发展散装水泥产业是水泥工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利用现代物流等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产业链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水泥散装率,是衡量国家水泥产业结构(包括现代物流和建筑业文明及人文关怀等)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散装水泥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至2018年,全国散装水泥的供应量达到14.5亿吨/年,水泥散装率达66.92%,进一步缩短了与世界发达国家85%—90%的差距。据测算,全年可节约标煤3332.2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457.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8730.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28.33万吨,实现经济效益652.7亿元。
发展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具体体现在: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每吨袋装水泥需要20个包装袋,适用合格的牛皮纸包装袋需消耗大量的优质木材;另外,采用的复膜塑编包装袋需消耗大量的石油化工资源等。而且在袋装水泥装卸搬运的物流环节造成的包装袋破损以及在建筑工地使用中的拆袋环节,必然造成水泥散落浪费并造成空气扬尘,给大气环境和工地现场造成严重污染;而在建筑工地现场搅拌建筑物所需的混凝土和砂浆所造成的扬尘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体现人文关怀,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袋装水泥的出厂、包装环节,需要人工在充满水泥扬尘的环境下完成,袋装水泥的装卸搬运需要人拉肩扛地繁重劳作,水泥粉尘污染不仅对呼吸入肺的劳工造成严重的矽肺疾病,而且对人的皮肤造成严重腐蚀侵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提高生产施工效率,保障建筑工程质量——散装水泥装、卸、运是在自动化、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跑、冒、滴、漏现象,避免了水泥浪费和粉尘污染。更重要的是散装水泥是再经预拌混凝土搅拌站、预拌砂浆厂进行工厂化生产,按建筑工程的需要生产出标准化的混凝土或砂浆,并用专用车辆运往建筑工地,供建筑工程使用。应用散装水泥生产的多种型号并用于建筑工程结构的预拌混凝土和用于建筑物抹灰、砌筑及装饰等用途的预拌砂浆产品可高效率地确保建筑工程质量,这是袋装水泥且采用人工现场搅拌所不可能实现的。
回顾我国散装水泥产业艰辛的发展历程并取得来之不易的成就,其成因可归纳为三个体系的保障。
一、坚实的政策法规体系
散装水泥产业是涉及生产、流通、应用全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条块分明的管理体制下,没有国家相应的政策法规所推动,其产业的发展仅靠市场的作用将是举步维艰的。
我国散装水泥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毛泽东主席办公室接到当时重工业部建材局余德新同志关于在我国发展散装水泥的建议后,做出了重要批示。随即《人民日报》刊发了《使用散装水泥好处多》的专题文章,在我国吹响了发展散装水泥的第一声号角。当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施工的新安江水利枢纽工程即开始尝试使用散装水泥,其优越性得到了初步体现,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亲临建设工地视察,对使用散装水泥的大坝工程质量给与了充分肯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厉行节能减排,推进全社会各领域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着力加快实现水泥产业链的全面进步已成必然。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并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对确立推广发展散装水泥及应用绿色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奠定了强有力的政策基础。
我国散装水泥砥砺前行的发展史证明,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其首要成因是国家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1985年,当我国水泥产量1亿多吨/年时,《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通知》(国发〔1985〕27号),文中首次明确提出“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政策,并采用对水泥产品实行差别税率的办法鼓励并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即:水泥产品税按“袋装水泥提高1%,散装水泥降低2%”的差别税率执行,有效地促进了水泥生产企业增产散装水泥的积极性。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提高水泥散装率,发展商品混凝土”。纲要对促进对建筑工程最大量使用散装水泥的下游产品“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7年,国务院对内贸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建设部、国家建材局提出的意见,印发了《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快发展散装水泥意见的批复》(国函〔1997〕8号)。批复其中强调: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制定关于“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2002年,《财政部 国家经贸委关于发布<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2〕23号)文件出台,对财政部1998年印发的《关于印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字〔1998〕157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性”暂行办法进一步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即:“对水泥生产企业销售袋装水泥(包括纸袋、复膜塑编包装袋、复合袋等,下同),按照最高不超过每吨1元标准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对使用袋装水泥的单位按照最高不超过3元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我国散装水泥产业能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充分印证了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综合措施对于有效地推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和2007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商改发〔2007〕205号)两个文件的颁布施行,分别要求全国各重点城市的建筑施工现场限期禁止人工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必须使用工厂化生产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这一强制措施不仅消除了工地堆放袋装水泥和砂石等极易造成扬尘的污染源,而且使用能够满足不同用途要求的预拌(商品)混凝土和砂浆,能够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减轻劳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施工效率。这一重大转变,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005年,《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指出:“落实发展散装水泥的政策措施,从使用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强调指出:“继续执行‘限制袋装、鼓励散装’和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进一步推广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措施,保持中国散装水泥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个文件是我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并对世界作出的承诺。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号>主席令)明确指出:“鼓励使用散装水泥,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自此,发展散装水泥产业的政策方针,上升到国家法规位阶的高度。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中提出:“强化施工工地环境管理,禁止使用袋装水泥和现场搅拌预拌混凝土、砂浆,在施工场地应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
在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相继颁布政策法规指引下,自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同志于1990年签发第一部《上海市散装水泥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26号令)以来,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颁发了政府令。另有12个省、自治区和8个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促进散装水泥产业发展的《条例》。由此,随着国家关于促进散装水泥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贯彻实施,这项利国利民的绿色产业已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
我国为强化政府部门对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管理,于1965年8月成立了“国家经济委员会散装水泥办公室”。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调整,此项政府管理职能相继转化到国家建委、国家建材局、物资部、内贸部、内贸局、国家经贸委、商务部。全国各省(市)根据贯彻落实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需要,也相继成立了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大部分是专职履行该项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这些覆盖全国各省、地(市)、县(市)的1275个散装水泥办公室是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专职队伍,这样的机构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这个队伍发挥的作用,所取得的显著绩效是不可替代的,也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散装水泥事业的重视,开创了成功的中国特色的散装水泥事业发展之路。经民政部于1994年批准成立的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担负起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发展的职责,与国家及各地散装水泥办公室构成了凝心聚力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全体散装水泥工作者经过工作实践,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理解和体会。由于散装水泥绿色产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在社会公众中鲜为人知,因而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协调”和“共享”的作为显得十分重要。在全国发展散装水泥事业的平台上,各地各级散装水泥办公室把履职工作当作事业干,精心组织指导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在相互学习借鉴、工作经验交流、共享创新成果各方面同心协力、密切协同,名副其实地体现了“天下老散是一家”的公众共识。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03年1月10日为浙江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工作作出批示:“散装水泥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使我省各行业、产业都树立赶超意识,奋发向上、力争先进、开拓创新。向水泥产业的干部、职工致敬,并希望继续保持先进、取得新的成绩”。在省委书记批示精神的鼓励下,浙江省散装水泥工作在创新发展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提供了经验,是形成全国各地比、学、赶、帮谋发展的表率。
国务院及各部(委)、省级的主要领导也曾多次对散装水泥发展工作有所批示,各省普遍制定有各阶段的散装水泥发展“五年规划”,提出发展的目标任务。近一个时期,各省纷纷将发展散装水泥的有关指标列入到防治大气污染、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计分考核内容,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回顾“国家散装水泥办公室”的归属相继变迁的过程,业内工作者普遍认为,国家部委对散装水泥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指导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散装水泥办公室自1988年至2000年设置在国家物资部、内贸部、内贸局期间,部(局)和司领导高度重视散装水泥工作,曾有5位副部(局)级领导亲自兼任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并出面协调全国散装水泥工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此期间,还将原国内贸易部散装水泥办公室升格为副司局级机构,强化了国家政府部门对散装水泥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全国各地主要领导进一步重视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切实增强了全国协同推动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力度。
此间,曾任物资部散装水泥办公室的第一任专职副主任(负责常务工作)、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成立发起人之一、首任秘书长徐佩公同志,为发展散装水泥工作呕心沥血、始终保持满腔的工作热情,殚精竭虑地勤奋工作,从不计个人得失,曾代表行业向国务院领导致信反映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议,为不断开拓散装水泥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贡献。已逾85岁高龄的徐老,时刻惦念着散装水泥发展的现状,每月利用参加老干部党日活动之机必到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看望员工,叮嘱大家传承和发扬老同志的光荣传统,勉励大家与时俱进地努力工作,取得新成绩。每逢新年,徐老必将自己对散装水泥事业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寄语于协会的互联网站上。像徐佩公这样始终保持着对散装水泥事业炽热情怀的同志在行业队伍里不胜枚举,这种执着的敬业精神已形成正能量的“散装基因”,激励着事业的后来人,正在新一代散装人中得以传承。
三、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我国的水泥无论是产量还是人均消费量都远超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标志水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三位一体”的生产与应用在我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作为使用散装水泥最重要的两个“轮子”,2018年,全国预拌混凝土的产量约19.97亿立方米,产能利用率在40%左右;预拌砂浆这一较新兴的产业其产能快速增长,年产量达到了约1.18亿吨,产能利用率在17%左右。显然,推动建筑领域使用预拌砂浆的任务还很艰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国散装水泥及相关产业是与时俱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国早期发展散装水泥的着力点是促进水泥生产企业提高散装水泥的生产供应能力,以及在当时水泥厂较少且分散的条件下建设散装水泥物流设施,增强储运中转的配套能力。自2000年以来,新建水泥厂在全国已星罗棋布,并经过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了传统老旧的立窑、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线,已具备100%生产散装水泥的能力。而且,散装水泥的运输中转设施已逐步失去以往应有的功能。显然,要推进散装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重心必须向使用环节转移。
我国的建筑业及城乡建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国家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的新形势下,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应运而生且快速增长,除新兴建筑材料外,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产品仍然是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不可替代的基本材料。如:新型水泥(混凝土)预制构件、装配式混凝土墙体板(构)件、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混凝土构件、海绵城市混凝土构件以及建筑装饰砂浆、各类功能砂浆等,这些产品都离不开散装水泥。所以,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下,散装水泥及相关产业面向新的更宽领域拓展已成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商务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加快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发〔2016〕354号)对推动“十三五”时期散装水泥绿色产业健康发展不仅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而且高屋建瓴地对今后的重点任务作了总体部署。其主要精神是:
一是加快建设以散装水泥应用为核心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预制构件一体化的绿色产业体系,促使散装水泥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更加成熟,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是顺应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建设发展趋势,引导预拌混凝土企业延伸产业链,向水泥预制构件生产环节拓展,做好与此相关的生产、使用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及各项标准的制定工作。
三是加大预拌砂浆的推广力度,严格依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完善标准体系,以预拌砂浆产品的高质量和机械化施工的优越性,促进产业的加快发展。适时推进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下乡。
四是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和工业尾矿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逐步以机制砂石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石,作为混凝土、砂浆的粗细骨料及掺合料。实施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推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落实清洁生产责任。按照“全封闭、无污染、零排放”的清洁生产目标,改造或淘汰一批环保不达标的混凝土搅拌站。
五是加强散装水泥及关联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为适应不断拓展的散装水泥各应用领域,配套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尤为重要,支持科研院所和行业各方面的技术力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六是加快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行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智能化及自动化的开发应用水平,建立完善散装水泥发展应用监管信息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信息化监管能力,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监管机制。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回首中国特色散装水泥事业并不平坦的发展之路,我国在散装水泥生产及应用、装备制造、物流信息化管理、建筑施工自动化等方面的某些创新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在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形势下,我国发展散装水泥事业则永无穷期。
展望未来,我国散装水泥绿色产业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解决好与散装水泥及应用各相关产业领域的融合、协调发展问题,靠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靠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靠科学严谨的态度破解前进中的发展难题,靠创新驱动散装水泥事业发展不断前行,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有关材料由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秘书处提供)
附:丁建一、徐佩公同志简介
丁建一 男,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双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主任、处长,国家物资部木材建材司综合处副处长、处长,国内贸易部非金属材料流通司综合处处长,国内贸易部散装水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副司局长级),国内贸易局开拓哈萨克斯坦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政府与企业采购专业委员会主任,2004年6月至2012年12月任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法定代表人,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任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2017年12月至今任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监事会监事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徐佩公 男,1934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54年参加工作。1988年—1993年,担任物资部散装水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主持工作,正处长级),1993年—1995年,担任国内贸易部散装水泥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主持工作,副司局长级),1995年退休。1995年—1999年,担任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