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从“碎片化”到“系统化” 银川立法构建城市更新治理体系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2025-09-0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大小: 打印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城市更新工作面临“碎片化”的治理瓶颈,成为制约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短板。

     从空间维度看,更新范围局限于单个老旧小区、零散街区,缺乏区域联动;从内容维度看,基础设施更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各自推进,部门间缺乏协同,出现“改了管网却漏了绿化”“护了建筑却丢了业态”的脱节问题;从实施维度看,项目启动依赖临时方案,缺乏统一规范,部分更新项目因流程不清晰、责任主体模糊,导致推进缓慢、群众满意度不高。这些“碎片化”问题,使得城市更新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也无法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急需一部系统性法律法规构建全新治理框架。

     《银川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系统化”为核心,从定义界定、规划引领、程序规范到多维度协同,搭建起全链条、一体化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彻底打破城市更新“碎片化”壁垒。

     清晰界定范围,实现更新对象“系统化覆盖”。之前城市更新因对象模糊,常出现“挑着改、选着做”的碎片化现象。《条例》明确规定,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的活动,适用范围涵盖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各类区域。这一界定不再局限于单一空间类型,而是将城市视为有机整体,把不同功能、不同区位的更新对象纳入统一框架,确保更新工作“无死角”,避免因区域遗漏导致的城市发展失衡。

     强化规划引领,搭建顶层设计“系统化框架”。针对以往更新缺乏统筹的问题,《条例》确立“规划先行、层级联动”的系统化规划体系。市、县(市)城市更新主管部门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编制片区策划方案,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这种“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库+年度计划”的层级设计,让更新工作不再是“头痛医头”的零散操作,而是从全市层面统筹资源、布局项目,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规范实施程序,建立项目推进“系统化流程”。为解决更新项目“流程乱、责任散”问题,《条例》明确城市更新需经过“确定实施主体—编制实施方案—审查审定方案—项目实施”的标准化流程。其中,实施主体可由物业权利人或其依法确定的市场主体担任,实施方案需明确更新范围、方式、设计方案、建设计划等核心内容,且需经过多部门联合审查。这一系统化流程,不仅明确了各环节责任主体,还通过多部门协同审查避免“单打独斗”。比如在实施方案审查中,自然资源部门审核空间规划、文旅部门把关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部门评估环保影响,确保项目推进既高效又全面。

     聚焦多维度协同,推动更新内容“系统化融合”。《条例》打破以往“单一维度更新”的局限,将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绿色发展、智慧城市五大维度纳入统一更新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多效叠加”。在基础设施更新中,同步推进燃气、给排水、电力改造,避免重复施工;在公共空间建设中,推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将历史建筑修缮与周边业态升级相结合,防止“保护即冻结”。同时,要求更新项目融入绿色节能、数字智慧技术,比如既有建筑改造需同步安装智能安防系统、推进节能门窗更换等。这种多维度协同,让城市更新从“单点改善”升级为“系统提升”。

     《条例》的系统化治理逻辑,不仅解决了“碎片化”难题,更从根本上激活了银川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会带来多方面显著成效。

分享至: